3。从生物本性看人性
在上一节中, 我们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本性。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些本性是动物和植物共有的, 而有些只属于动物或植物。还有,在本性对生物的重要性位次(属性)上也有高低不同。所以,在把这些本性与人性相比较前,我们有必要先将其归类整理, 以便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它们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把动植物共有的本性列于表三。
表三:动植物共有的本性。
|     本性  |        在本性中的重要性位次(属性)  |   
|     竞争性  |        第二  |   
|     责任性  |        第二  |   
|     适应性  |        第二  |   
|     自由散漫性  |        第三  |   
|     狠毒性  |        第三  |   
然后, 将动物和植物独有的本性列于表四。
表四:动物和植物独有的本性。
|     动物独有的本性  |        属性  |        植物独有的本性  |        属性  |   
|     利己性  |        第一  |        利它性  |        第一  |   
|     恻隐性  |        第三  |        向上性  |        第三  |   
从生物进化的程序上来说,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远比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亲密的多。因而,从遗传学上来说,动物的基因在人类的基因库中比植物的基因要保存得多。 所以,动物的本性对人类本性的影响远比植物的本性重要的多。鉴于这个原因,我们把动物共有的各种本性的属性作为第一位次,并按原来的位次排列;把植物的所有本性统统作为第三位次。 因为生物的各种个性占整体本性的比例实在很低,所以,除了类人猿与人类的特殊关系外,所有的生物个体本性都属于第四位次,类人猿的理智性属于第三位次。现在,我们把生物本性与人类本性的关系亲密程度列于表五。
表五:生物本性与人类本性的关系亲密程度。
|     生物本性  |        与人类本性的关系亲密程度(属性位次)  |   
|     利己性  |        第一  |   
|     竞争性  |        第二  |   
|     责任性  |        第二  |   
|     适应性  |        第二  |   
|     利它性  |        第三  |   
|     向上性  |        第三  |   
|     恻隐性  |        第三  |   
|     自由散漫性  |        第三  |   
|     狠毒性  |        第三  |   
|     理智性  |        第三  |   
|     其他个体本性  |        第四  |   
现在, 让我们从社会学和伦理道德学的角度把生物的本性分成三个部分,即正面性的(善的),中性的(不善不恶的),和负面的(恶的)。
表六:从社会学和伦理道德学上来划分生物本性。
|     正面的  |        属性位次  |        中性的  |        属性位次  |        负面的  |        属性位次  |   
|     责任性  |        第二  |        竞争性  |        第二  |        利己性  |        第一  |   
|     理智性  |        第三  |        适应性  |        第二  |        狠毒性  |        第三  |   
|     恻隐性  |        第三  |        自由散漫性  |        第三  |        无耻性  |        第四  |   
|     向上性  |        第三  |        固执性  |        第四  |        狡猾性  |        第四  |   
|     利它性  |        第三  |        愚笨性  |        第四  |        欺骗性  |        第四  |   
|     正义性  |        第四  |        精明性  |        第四  |        懒惰性  |        第四  |   
|     忠实性  |        第四  |        乖巧性  |        第四  |        残暴性  |        第四  |   
|     正直性  |        第四  |        自怜性  |        第四  |        贪婪性  |        第四  |   
|     包容性  |        第四  |        爽朗性  |        第四  |        阴险性  |        第四  |   
|     勤劳性  |        第四  |        忍耐性  |        第四  |        功利性  |        第四  |   
|     顺从性  |        第四  |        圆滑性  |        第四  |        好色性  |        第四  |   
|     爱美性  |        第四  |        伪装性  |        第四  |        |        |   
|     自残性  |        第四  |        |        |        |        |   
|     计划性  |        第四  |        |        |        |        |   
从上表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人类的本性中的第一位次是利己的,也就是说是自私的, 是属于负面的。 但是,这一负面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一本性是保证生存的最基本前提,没有这一本性,其他本性就不可能存在。比如说,没有这一本性,就不会有古罗马的角斗场, 历史上的各种战争就不可能发生。 道理很简单,假如一方可以自动放弃自身的利益和生存的权利,另一方就没有必要与之争斗,即使想争斗, 也找不到对手和目标。所以,生存是第一本性。
在第一本性得到保障后,也就是说在自身的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生物的第二个本性就是繁育后代, 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道理也很简单,要是没有后代,生命就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结束,而生命的结束,其他的存在就毫无意义。比如说,钱财最多也只是一些物质。因为繁育后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所以,生物的第二属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性。从社会学和伦理道德学的角度看,它所包含的是正面的和中性的本性,但是主要的是中性,而没有负面的本性。 这为确保生命的不断延续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生物的更高一级的本性是第三本性。这一本性主要涉及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与周围环境条件的协调性。在这一本性中,具有正面意义的本性远远高于具有负面意义的本性,具体地说,它们的比例是四比一。这一本性的比例架构对确保自然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一本性中几个具有正面意义的本性,即:利它性,理智性,恻隐性,和向上性,可以用来抵消生物本性中的具有负面意义的本性,即:利己性和狠毒性。只有在这种架构下,才能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共存。要不然,生物的利己性和狠毒性必然使处于生物链低级地位的生物很快从自然界消失。
生物的最高本性属于第四位次,但是,这一本性不是生物整体所共有的,而是属于各个个体物种所独有的本性,因而,我们把之称为个性。 人群中的个性千差万别, 主要是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继承了不同物种的基因, 所以,有的人精明,有的人圆滑,而有的人凶残。
生物的第一和第二本性也是人类的第一和第二本性,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人都有这两种本性,即:利己性,责任性,竞争性,和适应性。在生物本性中的第三位次,只有理智性是人类共有的第三本性,这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最主要标记, 这也是人类处于生物界最高地位的主要原因。所有其他的第三位次本性和第四位次在人性中是因人而异,这主要要看各人的遗传基因了和后天的造化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