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科普知识”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科普知识”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植物被骂死背后的科学真相




蒋继平

2018年10月11日

昨天在人民日报订阅号看到一篇【荐读】的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那盆被骂了30天的植物死了?多少中国人被宜家骗了!

文章中说, 2018年, 一家叫宜家的瑞典公司阿联酋分部与广告代理商合作, 制作了一个营销宣传视频, 以支持该公司的“阻绝欺凌”的活动。 这个为了营销宣传而拍的广告故事片, 表达了让孩子们远离欺凌的主题, 似乎不失为一个好的广告。

看到这篇文章, 我立即想起了我在不久前(9月15日)曾经在本网发表了一篇相关博文, 题目是:语言也可成为杀生的工具。在那篇文章中, 我也转载了这个植物被骂了30天死了的故事。当我发了博文后, 我立即对夫人说:这个故事虽然是假的, 但是, 我还是帮它做宣传。 原因是:这个故事传播的是正能量。

我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和经验, 一看到这个故事就知道是假的, 或者具体地来说, 是按照人的设计得到的结果, 而不是真的是因为植物听了不同的语言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人民日报订阅号的小编虽然花了很多篇幅谈论植物不可能被骂死的内容, 但是, 由于小编的专业知识的限制, 没有能够指出植物“被骂死”背后的在科学真相。

说到这个话题, 我想绝大多数读者也不会相信植物会听懂人的话,会生气而生病死亡。我是一个植物病理学家, 属于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在这个方面。所以, 我知道这株植物“被骂死”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这个实验中, 虽然设计者声称两株植物除了受到不同的语言对待外, 其他的生长条件完全一样。 这也是可能的, 设计者并没有说谎。 但是, 这两株同样的植物, 有一株是抗病的, 另一株是感病的。设计者在土壤中接入了一种可以使这种植物(香龙血树)枯萎的病原菌。 感病的植株大约在两周后开始出现病症, 到30天左右开始枯萎死亡; 而抗病的的植株不会生病。还有一种可能, 要是这种植物还没有抗病的植株, 那么, 实验设计者就在一株植物的盆中加入了病原菌, 而另一株就没有这样的病原菌。有病原菌的那盆植株就会在30天左右枯萎死亡。

当然, 实验设计者自己一定很清楚那株植物一定会在30天左右死亡, 因而,他们就在这株植物旁边挂上被“詛咒”的牌子。所有参与者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套路,他们看到是那株被骂的植株确实生病枯萎死亡了。

这实际上是一个将科学知识用来进行魔术表演的套路, 一般人是没有能力看穿其中的奥妙的。

种源病害是中国农业和种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蒋继平

2018年4月14日


我这里用的种源病害术语包含两个内容: 1. 种传病源; 2. 种子带菌病源。虽然我已经尽力把这些专用术语说的非常简化, 可是, 对于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来说, 仍然很难确切理解其中的内涵。 即使是在生物学专业的学者, 要是没有学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区别。

在种子行业工作的人, 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知识的人, 一定知道一些植物病害可以通过种子传播。这些通过种子传播的病害通称为种源病害。

种传病害是种源病害的一种形式。 在英文中称为“Seed-borne Diseases”. 科学上对种传病害有严格的定义, 以区别于种子带菌病害。

这篇博文主要的意图是科普, 所以, 我只使用最简单的描述来谈论这些非常专业的知识。

简单地来说, 种传病害是指病原菌是寄生在种子内部的, 而不是在种子表面和果壳上的病害。种传病害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大, 非常难以检测。带有种传病害的种子在外表上与正常种子没有什么不同,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种子的发芽率也很正常。 因为病原菌在种子内部, 显微镜检查根本查不出任何问题。可是, 当种子发芽时,病原菌跟胚芽一起生长, 从而使植物幼苗发病。 这个在田间和温室的危害极大。

自然界三大病原菌, 细菌, 真菌和病毒都可以导致种传病害。例如:蕃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 就是细菌导致的种传病害。许多植物的镰刀菌青枯病(Fusarium Wlit) 是由真菌侵染造成的种传病害。茄科的烟草花叶病毒病(Tobacco mosaic virus) 是一种病毒种传病害。

种传病害对农业的最大威胁是:1. 很难检测。2. 很难防治。种子表面消毒对其不起明显的作用。要是使用高浓度灭菌剂, 可能造成对种子本身的伤害, 导致种子发芽率下降的副作用。3.危害极大。因为病菌随着胚芽一起生长, 具有发病早, 传播快的特点, 很难预防。

种子带菌病害比种传病害要普遍的多,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是属于种子带菌的病害。病原菌可以依附在种子的外壳上, 也可以菌体的一种形式混杂在种子中,可以在混杂在种子中的杂质体内, 如灰尘和枝叶等。

不过, 虽然种子带菌病害比种传病害普遍, 但是, 它的威胁要比种传病害小的多。 这是因为它的病原菌在种子的外面, 这个在种子处理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消除。种子处理的常规过程大多数可以直接清除这些病原菌。业界常用的种子处理程序是: 1. 发酵。 2. 表面消毒处理。 3. 高温干燥。 4.清除杂质。这四个步聚一般可以除去99%以上的种子带菌病害。当然, 要是给种子包衣处理, 那就更加安全可靠了。

以上的种子处理, 包括包衣处理, 仍然无法保证对种传病害的清除。

我几十年来在中国看到的情况让我甚为担忧。比如说,1997年在辽宁锦州地区看到的蕃茄溃疡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这种病害一旦在田间发生, 要切底根治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非永久不种蕃茄。这是因为这种细菌可以通过空气, 雨水, 土尘,农机具和种子等多种途径生存和传播, 因而, 防不胜防。 去年在宁夏平罗参观的一个葫芦科作物展区, 有西葫芦,西瓜,和各种类型的甜瓜。 田间的西葫芦花叶病毒病十分严重。我问展区负责人, 各个种子公司选送参展的样品都经过植物检疫的严格审查了吗? 是否具有没有种传病害的证书?他说没有。 我认为这是某一个参展公司的种子具有种传病害西葫芦花叶病毒病,在这个展区种植发病后在田间广为传播的结果。

综上所述, 本人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告许我, 种源病害是中国农业和种业界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的印象是, 中国的农民和在基层从事农业工作的科技人员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没有高效应对这种事件的技术和经验, 也没有相关的行政管理措施, 导致了种传病害在中国的大流行。这给中国的农业和种业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中医和西医是互补的科学




蒋继平

2018年2月10日


中国医学界对中医和西医谁更科学有着激烈的争论, 其主流意识认为中医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 因而, 世界医学界也很少能够接受中医中药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我人生中已经度过了63个春秋, 其中前30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后33年是在美国生活的。

我小时候因为生活条件很艰苦, 经常身体感到不舒服, 所以, 经常要看医生。 那时候在农村,主要是请“赤脚医生”到家里诊断和治疗。 这些赤脚医生属于中医类型。 他们一般身背一个简便的药箱游走乡村, 除了一个听诊器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给病人做身体检查, 而是凭“观望闻切听”来做诊断。 这实际上是凭个人的经验来做判断。

后来到了美国, 因为美国人提倡预防为主的方略, 所以, 在单位经常要做一年一度的例行健康检查。 这些检查包含血液检测等许多具体的项目。后来一方面因为上了年纪, 加上由于生存竞争异常激烈,整天生活在压力下,导致了血压的升高。 这是一个医学难题, 经常要看医生。 因而, 对西医也有切身感受和了解。简要的来说,西医的主要优势是利用各种先进科技设备对病人进行实体检查。 超声波, X 光透视, 核磁共振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医生了解病人的内部构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化学试剂检测和分离培养等方法手段为医生诊断致病原因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我本人也是一位病理学家, 可是, 我不是给人看病的, 而是给植物治病的。 虽然植物与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病理学方面有很多共性, 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方面更是同理。因而, 我对生物病害的机理具有比较详细的知识和经验。

我从本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历的体悟中, 加上与中医和西医的交往中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中医和西医属于互补的科学,而不是对立的东西。

西医对感染性和创伤性疾病比中医具有绝对优势, 这是因为西医可以借助先进的科技设备和技术对感染性病原进行精确的评估, 对创伤部位进行实体检测, 这对精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 西医对生理代谢紊乱和神经性病害还是一筹莫展。 与此相反, 中医因为缺乏使用高级仪器设备的知识技能,而是凭借观望闻切听等经验来做诊断, 所以, 对感染性和创伤性的诊断治疗远远不如西医有效, 但是对于生理代谢紊乱和神经性病害, 中医的经验远胜过西医。 这是因为中医已经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 凭借几千年的知识经验, 对于一般的症状都有一个详细的记录, 代代相传。 基于这种知识经验, 对于一些常见的生理代谢紊乱和神经性病害可以作出比较精确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西医注重于药物和手术治疗,中医侧重于物理疗法。 两种疗法各有特色, 也各有局限性。西药一方面对有些病症疗效不如中药, 另一方面西药的副作用往往非常强烈。但是, 通常情况下, 病人还是服用西药的占多数。 这是因为西药一方面应用范围广, 另一方面见效快。

鉴于这种认知,我主张在创伤性和感染性的情况下去看西医, 而对于原因不明的生理代谢紊乱的不舒服该去看中医。 比如说,伤口化脓感染或者摔跤引起骨痛应该看西医, 而血压高和冻疮之类的病症应该看中医。

总的来说, 西医的优势在于应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化学化验手段具体地了解病人的受伤部位和致病原因, 对于感染性病害和创伤性伤痛比中医较为精确和有效,而中医对于非感染性和创伤性的生理代谢紊乱具有比西医较为有效的经验。

简言之, 西医以知识和先进的科技设备和方法手段在诊断和治疗上占优势, 中医以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两者都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 不过西医侧重于科技工具和方法, 而中医侧重于经验。 两者属于互补的。

为什么生物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如理化




蒋继平

2018年2月7日


除了人文社科的科研,几乎绝大多数理工的科研都是为了出成果,这种成果就是新的科技产品。

我这里说的理工包含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和生物类。我把物理, 化学和工程技术简称为理化, 把医学, 生物工程和农学等与生命有关的领域统称为生物类。

在我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内, 我知道当今世界上理化的科研成果通常比较容易转化为新的科技产品或者新的应用技术, 从而服务于人类和提升人们的生产力。可是, 大多数生物类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远远不如理化。

我一直在生命科技领域从事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创新, 从大学开始, 就在同一个专业奋战了将近40个春秋。具体地来说, 我是一个植物医生, 专门为植物看病的, 专业名词叫植物保护或者更细一点叫植物病理专家。

实事求是地说, 给植物当医生比给病人当医生更难。 这是因为植物不会说话, 所以, 在医生和植物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途径, 只能凭医生的知识和经验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回到本文的标题, 为什么生物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如理化?我的答案如下。

物理, 化学和工程类实验用的材料都是没有生命的原料。 这些原料在组成上比较简单, 对周围环境一般不是很敏感。 所以, 造出来的产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性状不会有很大的差异,因而, 应用范围就比较广, 在应用中也很少会出现大的问题。

生物类科研的对象和原料一般都是具有生命的活体。一个生命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系统, 那怕生命体中的一个最基本单元, 细胞, 也是非常复杂的构成。 所以, 至今为止, 人类穷其所有努力也不能制造出一个带有生命力的细胞。

生物类的科研一般都在实验室里进行。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下操作。这种操作都有严格的科学规范。 凡是涉及到生物生长的实验, 其所用的实验材料, 大多数必须先消毒灭菌, 以便在没有外界污染的条件下进行操作。

因为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和适当的环境条件, 所以,为了使实验生物在实验室处于最佳的生存状态, 科学家一般给实验生物提供最佳生存环境,包括营养, 温度, 湿度,光照强度和时间。比如说, 在给实验生物配置营养剂的时候, 要用高级天平来称量各种营养成分, 有时需要精确到几微克的精度。

生物类的科研成果大多数都是在这种脱离自然的环境下取得的。但是, 自然界不可能与实验室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一样, 那里不可能是真空, 一定存在着大量的其它生物种群, 其中有的可能是自然天敌, 互相克制。 还有, 自然界有风雨冰霜, 四季温差变化。 这些都会对生物科技产品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 某个实验室开发了一个生物防治新产品, 是一种真菌粉剂, 用来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 它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研发成功的, 在人工气候箱或者温室内还是能够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的。 可是, 当喷散到田间进行大面积的生物防治应用时, 往往效果不如意。原因是:遇到下雨刮风,药剂流失了, 而且大田里有其它各种微生物, 可能对这种真菌制剂产生拮抗作用, 从而使其活性大大地降低。

医学上科技成果也是效果不佳。 那是因为每个个体的状况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环境下, 其体内的代谢途径也会有一些变化。 而实验室研发的科技成果不可能兼顾到这些具体的细节。

要有效地治理沙漠必须首先懂得沙漠的特性




蒋继平
2013714


我在前几天发表了[对治理北京雾霾环境的一点个人浅]1)一文, 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质疑和评论。 总的来说, 这些质疑和评论是比较理性的, 有的是合理的。 我自己也觉得我的文章的标题有点不对, 我把雾霾和沙尘暴的概念混杂在一起, 这确实是我的不对。 在此, 我向各位读者表示认错。并借此机会向那些真心地讨论科学问题的读者表示感谢。
虽然我的那篇文章有点概念不清的嫌疑, 可是, 我在文章中说我有治理沙漠最先进和最科学的知识,经验和技术, 却是我的肺腑之言。
有的读者不相信我具有这方面的能力, 他们要我在博客上说明具体的内容, 我断然拒绝。 不过, 现在想起来, 读者的要求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要是我不首先展示在这方面的知识, 如何使别人知道我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呢?
鉴于这样的认知, 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治理沙漠的个人看法。
我个人的看法是, 要有效地治理沙漠, 必须首先懂得沙漠的特性。
沙漠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 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大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1. 光照强度和长度, 这个取决于沙漠的地理经纬度。
  2. 风水。
  3. 土壤组分。
  4. 地形地貌。
这些大的自然因素构成了宏观层面的决定力量, 是人类目前还不能任意改变的因素。
在这四个大的因素中, 第二项风水的影响最大。 我这里的风是指大气的运动形式, 包括地面可以感觉到的风和高空的大气环流, 水是指降水量和地面地下可利用的水资源。
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 决定某一地区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的两个最关键因素。 首先,没有足够的水分, 任何生物都无法生长。其次, 极端的温度也会对生物生长产生致命的影响。
沙漠地区的最大特征就是严重缺水和温差很大。 这对生物生存是极端不利的。 所以,騰格里沙漠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植被, 黄沙被大风吹成沙浪和沙丘。
沙漠缺水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 常年的降水量很低很低。这是沙漠干燥型气候特征。 第二,沙粒对水分的吸附率很低很低,因而, 沙漠对水的保存性很差。 要是在等量降水量的情况下, 在粘性土壤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情况就会大大的不同。 粘土地区可能已经到了地面积水的程度, 而沙漠地区地表上层部位可能仍然没有任何自由水。 这就是沙漠的渗漏特性。第三,沙漠地区因为地表没有任何植被, 天空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烈日当空, 因而, 地表温度很高,空气湿度很低, 所以, 地表对水的蒸发量特别大。 这是沙漠的蒸发特性。
这三大特征构成了沙漠的严重缺水, 尤其是沙漠的浅层地表更是如此。沙漠的严重缺水导致了生物生存的极度困难, 因而, 微生物和植物很难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没有微生物, 土壤就缺乏有机成分, 从而使土壤颗粒成了真正的无机物,失去了对水的吸附力,导致了沙漠的渗漏。地表没有植物, 更利于气流的畅通无阻,因而, 沙漠地带的风力一般比平原地区和山区要强劲得多。 风大就会提升地表的蒸发速率。 这些因素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体系。
由此可见, 缺水是沙漠地区的最大问题。 有了足够的水, 就能扭转这个恶性循环, 从而改变沙漠的面目。
那么,很明显, 要把沙漠变成良田, 只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就行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造成沙漠缺水主要有三大因子, 其中降水量很低是大自然因素。 这个因素是目前人类无法改变的。那么, 人类目前可以做的是如何防止沙漠对水的渗漏和蒸发。 假如我们可以高效地防止渗漏和蒸发, 我们只要在自然降水量的基础上, 稍微提供一些额外的水源, 就完全可以满足生物在沙漠地带的生存。因而, 高效地利用好每一滴水是治理沙漠的关键所在。
这是我个人治理沙漠的知识, 构思和理论。 至于如何高效地防止渗漏和蒸发, 我在此不愿意透露, 请大家理解和谅解。 不过, 我可以肯定地告许各位读者, 我确实具有最高效地利用好每一滴水的综合技术。
顺便说一下, 现在中科院, 农业部和宁夏政府在宁夏中卫请外国专家设计搞的治沙工程根本不符合治沙的科学道理。 那真是在浪费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过,我这么一说, 我的这篇博文又要受到很多人的攻击了, 尤其是那些参与这个项目设计和施工的官员和科技人员。但是, 假如我们摸着良心说话, 假如搞这个工程用的是私人的钱, 我相信那些官员和科技人员是绝对不会那样做的。
1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706820

中国蕃茄的主要病害目录



蒋继平
20121212

自从1996年第一次到中国执行田间蔬菜病害的检测工作, 在过去的16年中, 我已经到过北京, 天津, 上海, 河南,河北, 辽宁, 甘肃,山西, 宁夏, 江苏和浙江等地的广大农村地区, 对当地的蕃茄的主要病害有实际的了解。 根据实地的观察记录, 我现在将之概括总结如下, 作为回报中国的一个举措。

因为是以博文的形式发表, 照顾到文章篇幅的长度, 所以,我这篇博文只是一个目录, 不包含任何详细的内容。 要具体的资料的话, 需要一本书的长度才能做到。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我将这些主要病害以致病菌的种类划分, 分门别类地介绍。

第一类:真菌病害。

 1.     苗猝倒病。Seedling Blight.  致病菌是 Phytophthtora  and  Pythium .  主要是苗期的猝倒病。全国都有发生。
2.     早疫病。Early Blight.  致病菌:Alternaria solani.  全国都有发生。
3.      晚疫病。Late Blight. 致病菌:Phytophthtora infestans. 全国都有发生。
4.     叶霉病。Leaf mold. 致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 全国都有发生。
5.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致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主要在北方一带。
6.     灰叶斑病。 Grey leaf spot. 致病菌:Stemphylium solani. 全国都有发生。
7.     斑枯病。Septoria leaf spot. 致病菌:Septoria lycopersici. 全国都有发生。
8.     立枯病。Stem blight. 致病菌:Phytophthora spp. 全国都有发生。

第二类:细菌病害。

1.     溃疡病。 Bacterial canker.  致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这是一个种子带菌病害, 很难防治。现在主要发生在杂交种子繁殖区, 在辽宁, 河南, 河北和甘肃比较常见。
2.     叶斑病。 Bacterial leaf spot. 致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全国都有发生。
3.     细菌性斑诊病。 Bacterial leaf speck. 致病菌:Pseudomonas syringe pv. tomato .  全国都有发生。
4.     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 of tomato 致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主要发生在南方省份。
5.     髓部坏死病。 Bacterial pith necrosis. 致病菌:Pseudomonas corrugata. 全国都有发生。

第三类:病毒病害。

1.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这是一个种子带菌病害,机械传播, 非常难于防止。全国都有发生。
2.     黄化卷叶病毒。 Tomato yellow leaf curly virus (TYLCV). 由白粉虱(在中国称为灰粉虱)传播。 在南方种植区很严重, 尤其在大棚内更为流行。

第四类:类病毒。

1.     巨芽病。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是由类病毒引起的。全国都有发生。

第五类:生长环境引起的病害。

1.          脐腐病。Blossom end rot. 由缺钙引起。全国都有发生。
2.          阳光灼烧病。Sunlight scald.  由果实暴露于阳光下造成的。全国都有发生。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病害, 但是以上列出的是最为常见的, 也是引起较大损失的病害。 希望引起当地的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关注。

对促进中国科普发展的个人浅见



蒋继平
20121122

今天是美国一年一度的感恩节, 是家人团聚, 设宴请客的日子。 太太也已经出去参加宴会去了。 我拒绝了所有的宴请, 独自一个人在家过着我的自由生活。在此特殊的日子, 想起了感恩。 为了表示真心的感恩, 对当年国家和人民公费送我出国深造的感恩, 我利用这个机会来为国家和人民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作为一个在科技战线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人说, 我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有说不清的情愫, 非常关注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进展和动向。 因而,在昨天发表了“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1)的博文, 对中国现阶段的科普工作深表关注, 借博文的形式指出了中国社会目前在科普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以,现在我来谈谈促进中国科普发展的个人观点。

我在“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一文中列出了导致中国社会目前科普水平低下的五个主要因子。概括地来说, 是人们没有读书的习惯, 对科学知识不感兴趣, 科普读物的质量不高,科普工作没有消费者群体,因而, 没有商业前途, 以及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知道了这些问题, 我们就可以研究对策。 我个人的直觉是, 虽然中国人不爱读书, 对科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 但是, 大多数人很喜欢看电视。 还有, 中国人目前对科学的热情不是很高,但是, 对于财富的欲望很强烈, 都希望自己能够很快地富起来。

知道了这种心理和趋势, 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 设计适合中国社会特色的科普措施。

鉴于这样的理念, 我认为要在中国有效地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采取避其短处, 迎之所爱的策略。 具体地来说, 我们不应该在出版科普读物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源,而应该在电视上大作文章和宣传, 利用大众媒体的公共影响力来达到目的。

我的具体设想是, 由于中国的大众媒体是国家控制的, 国家应该下大力气, 在大众科普方面增加一些必要的投入,其中以建立几个专门的电视台频道推广科普知识为首选。 这一点可以借介美国的做法。 美国有许多电视频道属于科普性质,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Discovery(探索)电视台。 这个频道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有关自然和科学的东西,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 看起来比较舒服。 我甚至幻想中国政府可以跟这个电视台的相关公司合作, 把这个节目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在中国播放, 只要一个中文翻译版就行了。 当然, 还是应该付一些版权费的。 不过,这个版权费应该很少。 主要要看谈判人的技巧和说服力。 把这种有利于整个人类的作品推荐给13亿人, 本身就是对产品制造者最大的尊重和宣传, 是不是? 我想理智和善良的制片人会认真考虑这种合作的。

除了引进这些先进的科技作品外, 还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产品。 由专业的科技工作者, 结合科学知识和艺术手段, 开发一些具有广泛教育意义的, 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优秀电视作品。 这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一个方面。

为了迎合大众的向钱看的心理动态, 可以用科技致富的策略来促进科普的进展。 在这一点上, 也要利用电视的影响力。建立相关的电视台来介绍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知识。 具体地来说, 可以建立专门的电视频道来介绍木工,泥水工,家居装潢, 汽车基本保养技术,等等。 这样的技术介绍应该由一流的专家来做, 以使听者获得更标准化的技术。 这对工程质量的普遍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我想农村的广大青年希望凭一技之长发家致富的,会对这样的科普内容很感兴趣的。 说到这里, 顺便说一下, 美国人在这方面比我强多了, 无论是我的美国邻居,还是我的美国同事, 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基本的家庭维修保养的能力明显的比我内行。 可能与他们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有关。

写到这里,我虽然有点累, 但是还是乐意的。不过, 心中却没有多少底数, 不知道我的想法能不能受到中国政府的关注。

(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34593.html

西红柿脐腐病的致因和防止措施


蒋继平
2012118

西红柿脐腐病属于蕃茄的一种常见性生理病害,它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生理失常。 这个病害在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一些经常种植西红柿的地区已经达到了大流行的程度, 由此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 在过去的两三年内, 我在甘肃的玉门, 酒泉,张掖, 和宁夏的中卫的杂交种子制种基地看到许多田块的脐腐病十分严重。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甚至可以说非常心痛。 我为那些农民非常担心, 一年的辛勤劳动将会付之东流。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者不懂科学知识造成的。据我所知, 不但农民不懂, 而且负责的技术员们也不懂。 虽然我在生产现场可以给当地的技术员们讲解一些有关知识,可是, 因为个人的活动区间十分有限, 这种讲解的作用是非常局限性的, 起不到大众科普的作用。 鉴于这种原因, 今天借用科学网的交流平台, 用我的专业知识为广大的西红柿生产者提供一个免费服务。

自从获得博士学位后, 蕃茄病害一直是我对付的主要病害之一。 二十几年来的潜心研究, 我对西红柿上的主要病害几乎了如指掌。

简要地来说, 脐腐病主要是由三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  土壤水分的短缺, 尤其是供水的不平衡。 有的时候几天都不灌水。这种农事操作影响到土壤钙的有效吸收利用和钙在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  
第二,  土壤缺乏可溶性钙。 这个可能是由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引起的, 也可能因为土壤的酸碱度造成的, 要具体地分析。总之是因为土壤对植物钙的供应不足。
第三,  品种的差异。 有的品种特别敏感, 尤其是那些对镰刀菌生理三小种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镰刀菌生理三小种基因的品种特别容易得脐腐病。 这是育种上的一个常见现象, 即基因连锁。带有这种基因的植物对钙的利用率很低, 从而导致脐腐病。


从上面的三条可以很容易看出, 脐腐病是由缺钙造成的。 知道了这点, 就可以对症下药。 只要给蕃茄植株足够的钙就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 可是, 在什么情况下施肥,却是一门学问。

我的建议是在开花授粉前期和授粉结束后施肥, 以叶面喷洒液体钙肥为好。 常用的钙肥是:0.2%氯化钙1%的过磷酸钙

当然, 适时适量地灌水是很重要的一环, 可是,在中国的大西北的许多地区, 水的供应是政府调节的,农民没有权力自己供水。 所以,这点很难做到。


在厨房中给太太的一次科普教育

蒋继平
201279

很坦率地说,我是一个经常在厨房忙碌的男人(被人瞧不起), 至少每天下午回到家总是会和太太一起做晚饭, 从来也不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沒兴趣)。 平时周末到超市买菜也是我自己去。 一般来说, 我去的超市是美国人开的。 太太有时会到亚洲人开的食品店去买一些美国超市买不到的食品。

我们住的城市规模不大, 几十万人口, 亚洲人不是很多, 因而, 亚洲商店也只有两三家。 离我们家近的是一家韩国移民开的。 太太有时会到这家商店买一些厨房中的必需品。

大约一个多月前, 太太从这家食品店买回来一袋黑木耳。

太太将买来的黑木耳泡入水中, 觉得有点儿不对劲。 拿到我的面前, 让我看看是真是假。我仔细地查看了那袋黑木耳的质料和颜色, 立即告许她, 这是一袋假货, 是人造的黑木耳, 根本不是自然食物产品!我的判断很简单, 那些黑木耳厚度一致,表面光滑平整,颜色均匀深重, 没有任何生长点。 这根本不可能是自然生长的生物产品, 而是工业生产的制成品。

我跟太太说家中以前吃的黑木耳不是这个样子,要是有一些剩下的话, 可以拿来做一个比较。 太太在食品柜中找到了另一袋从中国带回美国的黑木耳。 这袋黑木耳是朋友送的, 我们已经吃了很多次了, 质量很好, 现在还剩下一点点, 正好用来做一个比较。 我跟太太说,从中国带来的黑木耳厚度差异较大, 颜色深浅有别, 还有很多生长点。 泡在水中,真正的黑木耳吸水能力强, 吸水后身体发胀。 柔软滑溜。 假的黑木耳泡在温水中就像塑料一样,很少吸水, 坚硬而咬不动。

借此机会, 我给太太一次科普教育。 我对太太说: 凡是生物都会受到生长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可能长得一模一样,只有工业制成品才可能达到均匀一致。

在事实面前, 在科学知识的启发下, 太太知道她上当了, 买了假货。 本来我们要去那家韩国商店说明真相的, 并要讨回公道,但是, 仔细查看了产品说明:Product of China. 我们觉得很为难,人家可能会说那是你们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呀。 因而, 也就算了。

不过, 我们同时感呔: 生产这种产品的人良心何在? 挣来的钱会用的心安理得吗?

还有, 我们想: 要是中国的食品质量检查员们能够经常下厨房自己做饭菜, 会不会更加利于发现假货。 因为有些假货必须打开包装后经过一些处理才能发现问题。 直接到商店抽查效果不一定像在自己的厨房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