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平
2018年9月12日
我前不久在本网发表了【科研工作中该不该使用“小聪明”】一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表达能力问题, 还是其他原因, 有些读者认为我的这个观点和做法是不应该的。他们的观点是必须将实验中的数据如实记录下来, 保存在案。今天, 我以一个在本专业工作了30多年的专业人士的经验, 与读者们进一步讨论在科研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我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提醒同行们在科研工作中尽量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为了使我的讨论具有说服力, 我用自己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具体的例子。
我是植物病理学家, 负责为公司鉴定植物的抗病能力。 一个蕃茄育种家将10个蕃茄样本交给我, 要我为他进行蕃茄镰刀菌枯萎病三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检测。
我们(我和育种家)都知道蕃茄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属于单显性。 这个抗性的特点是:杂交第一代全部是抗病的。 杂交第二代出现分离。 分离的理论分布概率是:25%同质抗性, 50%属于异质抗性, 25%属于感病。用符号来表述:
杂交亲本和代次 基因(%) 抗性表达(%)
父本 RR (100 ) R (100 抗病)
母本 rr(100) S(100 感病)
杂交第一代 Rr(100) R (100)
杂交第二代 RR(25),Rr(50), rr(25) R(75), s(25)
育种家告许我这10个样本是杂交第二代,是由杂交第一代通过单株繁育而来的。
我对每个样本接种21株苗,接种获得的实际结果如下:
Sample No.
No. of S
No. of R
Total No,
% of R
Rating
Comment
1
4
17
21
80.9
D
D= Segregation
2
6
15
21
71.4
D
3
0
21
21
100.0
R
R = Resistance
4
21
0
21
0.0
S
S =
Susceptible
5
5
16
21
76.2
D
6
0
21
21
100.0
R
7
7
14
21
66.7
D
8
18
3
21
14.3
?
9
19
2
21
9.5
?
10
5
16
21
76.2
D
R check
0
21
21
100.0
R
S check
21
0
21
0.0
S
育种家要求我在测试报表上注明一共有多少R 植株。从上表可以看出, 我在这个测试中一共从10个样本中获得了125个 R植株。 要是我把这个实际数据如实记录下来, 并且上报给育种家, 那么第8号的三个R和第9号样本的两个R也一定在统计数据内。 但是, 这5个R植株实际上属于S植株。 它们没有死亡是因为人工接种的误差造成的, 而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真正的抗性。这是由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决定了的, 也是我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反复证明了的。假如我按照科研教条, 如实地记录所有的数据,把这125个R植株提交给育种家,他用它们繁育第三代。 那么由第8号样本的三个R和第9号样本的两个R植株繁育出来的后代一定是感病植株。凡事在育种领域搞科研的人一定会有切身体会, 农业是一个周期性的产业,一季农作物需要几个月才能有结果。花了几个月时间, 得到的是错误的结果,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所以,我在做记录时,就把第八号样本和第九号样本的数据记录为:S 21, R 0。
下面是我的实际报表:
Sample No.
No. of S
No. of R
Total No,
% of R
Rating
Comment
1
4
17
21
80.9
D
D= Segregation
2
6
15
21
71.4
D
3
0
21
21
100.0
R
R = Resistance
4
21
0
21
0.0
S
S =
Susceptible
5
5
16
21
76.2
D
6
0
21
21
100.0
R
7
7
14
21
66.7
D
8
21
0
21
0.0
S
9
21
0
21
0.0
S
10
5
16
21
76.2
D
R check
0
21
21
100.0
R
S check
21
0
21
0.0
S
这样一来, 在报表中只有120个R植株。 这个报表简单明瞭, 而且也更符合遗传规律。
在实际工作中, 育种家们希望看到的也是这样的报告, 而不是死背教条的一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