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意识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地得到改善,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已经过上了温饱水平的生活。去年回国时,在南京与老同学们相聚,其中一位同学非常自豪地对我说,“现在可以说一辈子吃吃用用的都不用愁啦。”她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她的经济条件已经很好,我很为她的成就感到高兴。当时,我心里立即意识到,假如仍然把话题放在经济上,恐怕已经没有多少兴趣,所以,我就对她说,让我们谈一点儿哲学好不好? 她立即回答说:“好的。”我说这事,没有别的意思,只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人们在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之前,他们终日为自身的生计而奔忙,无暇顾及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但是当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他们的人生将进入另一个层次,就会寻找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以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些。
说到精神建设,中国的情况有点特别。三十年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拨乱反正的口号,引导党和国家把主要精力从残酷的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三十年来,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经济建设。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建设确实是搞上去了,可是,精神建设方面似乎有点滞后。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国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意识受到了一次严重的冲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旧有的伦理道德被否定,新的精神教育几乎是清一色的阶级斗争, 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冷淡。文化大革命虽然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结束了,但是,人们旧有的伦理道德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恢复,新的精神意识也没有能够及时地建立起来,加上改革开放的政策的落实,国门大开, 国外的一切文化和精神意识一窝蜂的涌了进来。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国人的精神意识好像有点混乱。老一代革命家们仍然希望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新一代年轻人接受的大多数是西方文化影响,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影响,而那些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则处于两者之间。虽然他们都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共同的好处,但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代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意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学术界的争论不休,孰是孰非,难分高下,所以,中庸派们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呼声,这也符合全民族整体的共同利益,因而,自然就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可是,在作者看来,发展经济是必要的,保持和谐社会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精神建设也不可忽略。一个大国,要在未来的世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没有一个自己的鲜明的人生价值观, 是不会形成大的影响力的。当今世界,民主,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价值之主流。可是,国人对西方的主流意识似乎接受的很勉强,但是对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倒是接受的很快。比如说,离婚率不断的上升,造成了许多单亲家庭。
其实,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家庭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之精华, 所以,我们要保持这一优点, 用它来影响世界,而不是让世界影响我们。当然,我们也应该理直气壮地吸收西方好的东西,在政治上采取民主的观念,在民生方面尊重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