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19)人生与环境

蒋继平

2008年10月6日


人生是一个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我们可以把人生的环境简单地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自然环境主要包含地理区位,城乡差别, 和时空效应; 而人文环境则指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交圈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自然环境对人生的影响。众所周知,地球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有高山,有大洋,有赤道,有两极。处于赤道附近,气候高温多雨,而处于两级地域,寒冷多雪。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和生活在长江金三角的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样的道理,生活在非洲赤道附近的人与生活在北美洲的人在自然环境方面享受着很不相同的待遇。在同一个地理区域,生活在城市的人比生活在农村的人在许多方面要优越的多, 如交通和教学设施等。时空效应带来的是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改善。现代人可以享受空调设备提供的恒温,也可以享受手机和汽车带来的方便。飞机和地铁的发明,为人们提供了“上天”和“入地”的工具。而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人是享受不到这些新科技成果的。

然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人文环境对人生的影响。人文环境对人生的影响远比自然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大得多。 首先我们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世界上的社会制度可以简单地 分为两类,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所推行的政治理念和行政法规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在60年代,中国走的是集体化道路,所有的田地资产都属于国家所有,人们在一起劳动,有的地方甚至在一起吃饭。 在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财富相差不大。 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

人文环境对人生的影响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的意识形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因而,学校关门,学生不上学,社会处于一种非常不文明的状态中,人们的道德信仰沦落,学习知识和文化的机会很少。

在小的人文环境方面, 人们平时的社交圈子对人生的影响也很大。这主要关系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 比如,他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经常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读的是什么书, 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是否有一个好的精神信仰等。俗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指的是跟良师益友在一起会对人生起到正面的影响,而进入黑道的人就会有一个负面的人生。

上面讲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客观事实,这些客观条件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说,在60你年代,主要是搞阶级斗争,现在是一切向钱看。我们如何来很好的利用这些客观条件和应对这些变化,这是关系到改变人生质量的一大试题。

根据本人对社会上大多数人成功人士的分析研究,加上本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我对这道试题的答案简述如下。

首先,大家一定很清楚,我们人是活的,而环境条件在一个特定时期是固定的。 所以,在人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上,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换句话说,人具有主动性,而环境只有被动性。所以,人可以主动改造环境。当然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来改造大环境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先从改造小环境做起,比如说,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增加知识,提高自身的品位等。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坚信生活是可以改造的,他们也许对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满意,不过他们的不满意不但不会使他们抱怨不休,反而使他们充满热情去闯出一番事业来。历史上许多成名人物都是在身处逆境时顽强不屈,奋争不止而最终完成大成就的。例如:,《周易》是周文芦在坐牢时写成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著有 《国语》;孙膑被削了膝骨愤而作《兵书》;司马迁遭宫刑后写了《史记》。

成功的人士除了注意自我能力的提升外,也懂得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比起来,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很渺小的。比如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谁要是提出让一步人先富起来,那他一定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从而给他的人生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在今天,谁要是提出搞阶级斗争,那也是与社会的大趋势背道而驶的,不会被人民所接受的, 因而,就不会获得成功。人生如水,我们不但要努力改变环境,也要尽力适应环境。凡是成功的人士都具有一定的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更多一些柔韧弹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周恩来和邓小平是这方面的好榜样。

另外,成功人士更懂得利用人是活的这一重要条件,在必要的时候,人可以更换环境。历史上有“孟母三迁”育子的故事,造就了孟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近代史上,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一个典型的更换环境的例子。所以,有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假如你的周围环境对你人生的发展很不利,那么你就得考虑换一个地方,开创一番新的生活。

虽然不利的环境条件可能使人忧虑,痛苦不堪,但也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催人奋进。
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却埋没人才。这句话正说明了这个深刻道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