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平
2010年1月25日
三十年前,邓小平先生提出了“拨乱反正, 发展经济”的英明决策,后来在江泽民和胡锦涛两届政府的集体领导下,在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真正地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所以,今日之中国,经过30年的持续不断的快速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抹杀不了的功绩。作为一名学者和海外华人,我只是实事求是地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并没有为当权者歌功颂绩的意图,我也没有必要如此做。
事实上,我在内心深处庆贺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对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深为关注。
记得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经在国际公开场合向全世界坦承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不同寻常的困难。他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也是为了增加国际上对中国国情的真正了解,同时向中国人民简明在社会的前进过程中难免出现新的挑战的信息。这些困难有的是历史遗留的,有的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
当然,胡主席是国家领导人,他高瞻远瞩,对中国的问题肯定了如指掌。 所以,有人会说,国家的大事,由国家领导人操心,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即使你说了也没有人理会你。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庵。 我虽然没有范仲庵的那种胸怀境界,但是,对故乡的关心总是我的梦境。
由于我的特殊工作经历,我对中国社会的一些现状问题是有一些了解的。而且,除了那些明摆着的问题,我对一些潜在的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而,从现在开始,我将陆续地提出我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一些个人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大家一定清楚,目前中国面临的最明显的社会问题是:贫富差异的进一步扩大,贪污腐败,缺乏诚信,房价高涨,黑道横行等;这些都是在媒体和社会上议论最多的话题, 对此也已经有很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一般民众提出了许多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妙策。 我本人对这些社会问题也深感忧虑,所以,也准备来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过,我认为中国社会在现在和将来面临的最根本问题,除了上面的几条外,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领域。
我认为粮食问题是影响中国社会未来发展之关键的因素。
许多人可能会对我的看法有异议,尤其是那些农业部的高官们和在国家粮食贮备局任职的高官们都会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的理由是,现在国家的粮食贮备很充足,人民的食粮很富裕。对于这种事实,我也不能否定。可是,这种现状是在特殊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下得来的。
大家都知道,最近十几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和谐稳定,风调雨顺,几乎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下;而且,国家也采取了许多惠农政策,尽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上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化肥和农药的普遍使用,高产新品种的开发和引进,和一些荒漠的开发,都极大地起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这些都是这种特殊社会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正面作用的结果。
但是,事情总是有它们的正负两面性。在这些成就的背后, 也潜伏着巨大的隐患。
首先,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城镇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各种道路的兴建,农用耕地面积就必然不断地减少。 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
其次,国家的惠农政策已经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已经处于最高峰,也就是到了极限,已经没有潜在的发展空间了。所以,即使国家在将来采取更加优惠的农村政策,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很有限。 因而,希望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来提高粮食产量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也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第三,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普遍使用,虽然明显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从科学的方面来看,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来达到高产的目的是很危险的。我从几次回国的实际考察中发现,目前中国农民十分迷信和依赖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而且他们又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一定符合科学的要求。这可能产生对土地的伤害。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到这种伤害的结果, 而且还确实提高了产量,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土地的坏化是在所难免的。因而,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是等于杀鸡取卵。一旦土地因为化学反应而产生僵化,势必造成产量的大幅度下降。一旦土地变成沙漠,那就麻烦了。中国的“坏”字就是“土”和“不”的合成,也就是说土地不能生产东西那就坏了。
再者,近几年来中国粮食产量的快速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新品种的开发和引进来达到的。其中,袁隆平研发成功的杂交水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其他粮食作物方面,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这种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和推广的趋势和作用已经接近顶峰, 已经没有多大的余地。 依靠生物技术继续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的想法是天真的和不切合实际的,也不会有多大结果的。
还有,处于中国粮米之仓的华东,华南和华中大部分地区,农用耕地已经被超负荷地使用,几乎一直处于极限的使用下。 这些地方的土地,真是寸土如金,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地被用来生产,没有一点儿休闲的机会。这样长期下去,土地的生育力必然受到影响,最后可能导致土地质量的大幅度退化,到时候即使有高产新品种也无济于事。
进而,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源。随着中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用水量占整个国民用水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会导致用水上的矛盾,最后导致农业用水的短缺。最近几年来,黄河水源断流,很多地区的地下水源大幅度下降,都从事实层面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农作物一旦没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势必影响产量和质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要是自然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干旱或者大面积的洪水灾害,那么必然减少农业收成。要是这种自然灾害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 那还不是大问题;假如是全国范围内的,而且像六十年代初那样连续几年的话,那问题就大啦。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能够确保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那是建立在正常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也是处于几乎极限的政策体系,新技术,新产品, 和极限的土地资源的利用之上的,所以,潜在的增产能力已经很有限。要是遇上连续大规模的不寻常的恶劣自然环境,那么,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到时候13亿人口的吃饭就会成为头等大事。 要是一个社会的人民没有饭吃,那就会造成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历史上许多大规模社会动荡都是由此引起的。
当然,我们没有能力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人为地减少一些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减少对农用耕地的征用,加强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知识。
除了上面的措施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在国际上寻找出路。最好的办法是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协商,向这些国家大量移民。这一做法对大家都有好处。对中国来说,可以减少由于人口增加而造成人均耕地减少的困境,避免由于粮食歉收造成的大范围饥荒; 对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来说,大量移民到来,可以增加它们的税收,有效地利用它们的土地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国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