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荀子的性恶论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欲望,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与人发生争斗。因此,他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用圣王和立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来提高人格。

为什么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而荀子却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怨毒愤恨之心呢?正如作者在上面提到的,这可能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有关。从史料上看,荀子曾经身居高位,在朝廷担任要职。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达官显贵。 官场中的那些勾心斗角, 争名夺利, 他是最清楚不过了。而且,他本人也是这种残酷斗争的牺牲品。 他因为他所效忠的春申君死亡而被废去卿位。 这种重大人生变故自然而然的会给他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他的丢官,不是因为他的政绩不佳,而是因为他失去了他所效忠的主子,他和新主子之间合不来。 所以,在他的心中,人的恻隐之心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利益的争夺。

荀子把人之本性看成是恶的根源, 他把人们的善行看成是虚伪的行为。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此,他主张对付人性中恶必须通过‘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不难看出,荀子的性恶论是有其局限性的,是偏执的,是从消极的和负面的方面看问题的。这是因为人们做善事并不都是虚伪的和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出于他们的恻隐之心。也许荀子提出性恶论的用意是揭发人性中的阴暗面,让人们认清社会的复杂性,并对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险恶不测采取必要的措施。 所以,荀子提倡用法制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理社会,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来抑制人们的私欲。 由此可见,荀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