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平
2009 年8月12日
要说文化,或者说得更具体一些,中华文化,因为每个人的受教学程度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的多少不一样, 所以,每个人对之的印象和反应会不一样。可是,要提到“酒”这个字,恐怕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会有较深的印象和反应。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酒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别的不说,光从那些著名的大诗人的诗词里面就可以看出一斑。凭我个人的一点感觉,古代的大诗人们哪个不是酗酒成性,借酒发挥的人?
鉴于这些文人墨客的文化影响,酒文化就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大鲜明特色。这一文化,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一脉相承,代代不绝。
那么,酒文化给中国的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要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酒对人体的作用。简单地来说,酒对人体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给人体提供能量,这在适量饮酒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给人体带来麻醉作用,这在过量饮酒后更为明显。
由于酒的这种特殊功用,它在社会生活中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它首先被用来作为一种精神刺激剂,在军队中广泛应用。比如说,为将士们上战场壮胆,为凯旋的将士们庆功。然后酒被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 反正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时刻都离不开酒。
所以,说的直率一点,酒既可以给人带来欢乐, 酒也可能会使人失去理智。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胸怀大志,但是不能施展抱负的人借酒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为酒的这种腐蚀人们灵魂意志的功用,一些只讲究贪图享乐的帝王们就在酒色的麻醉下失去了江山。
今天的中国社会,酒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奇怪的文化现象。要说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而受到一定的损伤,但是酒文化却是一枝独秀,越来越普及和兴旺。
由于本人的特殊经历,我到过世界的一些国家,与世界上各色人种打过交道,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大小宴会,就喝酒这一点来说,中国人的喝酒习俗确实别具一格。
我在世界其他国家参加的大大小小的宴会上,从来没有碰到过别人劝我多喝一些酒的境况。 有时候,外国友人为了表示他对我的特殊友情, 会主动提出假如我愿意的话,他愿意为我支付额外的烈性饮料的开销费。 但是,在我表示我不喜欢喝酒后,他会很理解我的心情,而不会因而对我产生看法。 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的素养。
而在中国,在许多酒席上,大多数人会“出于好客”的心情,劝人喝酒,好像是喝得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英雄气概,越是尊重别人,尤其是当着领导的面,在领导劝酒的情况下,更是要顾及领导的面子,鼓起勇气喝下去。
我不知道人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假如一个人要亲自开车回家,他喝多了就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意识,他有可能会出车祸。出车祸伤害的不单是他自己,还有被他撞倒的人,人家都是无辜的呀!
所以,我对所有驾驶员提出一些建议,在你端起你的酒杯的时候,首先想一想你自己生命的价值,然后想一想你的家人。 当你遇上领导或者亲戚朋友劝酒时,你冷静地对他们说:“我要开车,情况不同,希望谅解。”
对于一些领导来说,要是你们因为有驾驶员,自己不用开车,自己可以多喝一点没关系,但是不能勉强别人和你们一起喝。你们要求下属陪你们一起喝,那不是尊重他们,而是在作弄他们。
我的想法也许与众不同,我在电影中的大多数镜头中看到的是为出征将士们敬酒的境况,因而,当别人向我敬酒时,我会想到那是要我去冒险的做法。
不可否定,中国人的劝酒习俗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是与中国的传统礼教文化分不开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等级制度。这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过,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来改变这种状况。
做到这一点难吗?说难也许难,说不难也不就不难了。首先我们要做到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然后 要能够认识到酒是一种精神麻醉剂, 劝酒的人也许是好意,但是不考虑其后果。
在今天机动车辆越来越多,车速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希望中国的公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现存的酒文化给我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潜在威胁,做到自己适量饮酒,不要鼓励别人过量饮酒。
要是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新的酒文化。 这种变化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朝代可以变,四季可以变,文字可以变,酒文化也一定可以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